“激光3D传感器好比是机器的眼睛,能更精准的帮助机器进行加工生产,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。”苏州全视智能光电公司创始人张永泉说。全视智能光电是一家面向工业领域的计算机识别初创公司,拥有数字光学重建和人工智能处理器两大核心技术,专注于3D智能光电传感器的研发制造,以及焊缝跟踪、三维引导、在线检测、在线测量等系统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,被园区评选为2020年领军企业之一。
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全视智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,听张永泉博士讲述公司的创新发展之路。
机遇:“从研究员到创业者”
“也许是跟船有缘吧。”张永泉笑着说。2006年回国后,张永泉便进入到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工作,这一干就是12年,直到2018年,早已过不惑之年的张永泉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他要离开研究院去做一番自己的事业,于是他抱着对未来的向往,踏上了新的人生道路。
由于早年间跟船厂接触较多,他无意间发现,船厂在焊接上存在着许多障碍,焊接自动化程度非常低,并且人工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烟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,容易使人患白内障和皮肤病。敏锐的他立刻将目光聚集于此,他决定要做出一款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,于是他来到了苏州,开始全身心扑在了产品的开发上,本就对算法颇有研究的他,做起来非常得心应手。
“在焊接过程中,机器人只能很简单的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,加上了激光传感器就相当于加上了眼睛,可以实时补偿生产的不足。”张永泉解释,要想产品加工的更到位,生产效率更高,离不开激光传感器的使用。激光焊接器的使用将效率提高了5至6倍,还有效地对操作人员进行了保护。
一款产品的诞生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,从前期开发到后期调试再到真正出品,历时了大约两年。“工业化产品不像互联网产品一样能快速换代,它需要到实际项目中落地实验,才能标准化生产。”他说。
选择:“从北京到苏州”
北京到苏州的距离大约1155公里,这不仅是地图上的距离,也是张永泉寻梦的距离,经过全面调研后,他义无反顾的选择来到苏州。“苏州是整个智能制造的中心,并且苏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好,有利于我们向华东辐射。同时,园区的营商环境很好,产业链很集中,人才也比较聚集,这都是我非常看重的。”张永泉说,自己就是认定了苏州,要在苏州闯荡出一片天地。
公司落地在园区纳米技术科技园内,两间实验室是他梦想的开始,一间主要负责研发,一间主要负责调测,而生产则是由东莞的代工厂来负责。自2019年成立迄今,全视智能光电已然取得不错的成绩,目前完成了十多个型号产品的研发,与国内多家知名机器人制造商达成了战略合作,部分已经实现小批量交付,出货量达到全国前三。
谈及获得园区领军人才称号有何感想,张永泉坦言,对于他而言,这是一种认可,同时这也是一种动力,让他继续保持初心,研发出更多的好产品。苏州全视智能光电有限公司目前在职人员15人,其中12名都为研发人员,下一步将增加销售团队,促进公司更好的发展。
初心:“做更好的产品”
在智能制造产业,国外的产品由于先发优势和开放合作,前期占有了国内大部分的市场,对行业的垄断给他们带来了超额的利润,一台国外的光电设备在国内的售价高达30万元,高昂的价格让不少厂商望而却步。全视智能光电的核心产品制造成本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,目前已经基本实现零部件微型化、国产化,并且软件的应用性、易操作性也都反超国外产品,目前逐步开始占据国内市场。
“我们合作的一个杭州公司,之前一直使用的是加拿大公司的产品,替换了我们产品之后,决定要跟我们长期合作,并且我们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,去现场指导。”张永泉自豪地说。
算法是传感器核心,扮演着大脑的角色。只有通过算法,机器才能在生产中精准识别。“我们目前注册的专利当中有两套算法是独有的,其中一套自主研究的激光线提取算法,可以做到领先国内其他厂商一代。”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发,苏州全视智能光电今年申报了9个发明专利和7个著作权,预计在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成果展现。
“我们当前已经跟部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,将我们的产品融入到机器人当中,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让3D智能传感器成为工业机器人的一个标配产品,能为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。”张永泉说。随着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在国内迅速推广与发展,在苏州工业园区丰富的智能制造产业链支持下,全视智能光电正在全力加速,领跑行业。
《苏州日报》2020年9月4日B02版